雷锋精神,过时了吗?不过时
如果问:3月5日,是个什么日子?现在,还会有多少人知道呢?
1963年3月5日,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。此后,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。从那之后,每年的3月5日就成了“雷锋活动日”。
雷锋,中国最闪亮的一个名字。
雷锋精神,中国人最熟悉、最亲切的一种精神,激励了几代人。

56年前,雷锋用自己平凡的、简短的人生感动了中国,温暖了神州大地。雷锋精神成了激励那个时代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。什么是雷锋精神?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,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、立场坚定的革命精神。雷锋精神内涵之二是“钉子”精神。
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,立足本职,尽职尽责。雷锋精神内涵之三:“螺丝钉”精神。雷锋谦虚待人,甘于平凡,从点滴做起,从小事做起,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,党叫干啥就干啥。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、《学习雷锋好榜样》、《雷锋之歌》等等,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、雷锋精神的赞歌,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激情,使雷锋成了那个激情年代的偶像和榜样。

雷锋二字,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、乐于助人、扶贫济困、见义勇为、善待他人、奉献社会的代名词。斗转星移,时过境迁。五十多年来,雷锋一直活在国人心中,雷锋精神一直在激励着绝大多数人。也许,这绝大多数人只是芸芸众生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,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,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。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,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。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,似乎超过了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。

一段时期,雷锋这个名字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雷锋精神似乎也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,有些窘促。从举国人民学习“雷锋精神”的热潮,逐渐年减淡,渐渐成为一股形式之风。雷锋三月来四月走,来去一阵风。
进入21世纪之后,似乎连三月份“学雷锋”一阵风的形式都罕见了。更让国人尴尬的是,雷锋及雷锋精神有时竟漂流到了国外。助人为乐、热心乐观、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,怎么就渐行渐远了呢?人们在感叹“人心不古,社风日下”的同时,也陷入了一种精神和信仰的困境与惶惑。

为什么,在物质生活相对比较富足时,却备感焦虑?为什么,告别缺衣少食的艰苦年代,人们却依然幸福感不强?为什么,社会越发展,浮躁空虚抑郁甚至自私冷漠,却逐渐在挤占我们的心灵空间?
近些年来,类似“老人倒地不敢扶”、“好人难做”等等的新闻不断在考验我们心中的“善念”,不断在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,挑战我们的良知和社会的底线。于是,有人感叹,“雷锋精神”早就被物欲大潮冲散。
然而,在人心即将冰冻尘封时,却依然有雷锋式的平凡人站出来,力挽“精神即将荒芜”之狂澜。见义勇为式的一些普通人,用自己的平凡行动,唤醒了行将昏睡的世态人心。说到底,哪怕是身处浮躁、迷茫、功利的时代,也要坚守内心的善念与正义。

“雷锋精神”,并不过时!无论时空怎么转变,世界怎么改变,时隔五十多年,雷锋并没有消失,雷锋精神一直在与时代同行。雷锋及其精神已经烙在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心中。
真、善、美的元素,与生俱来存储于绝大多数人的体质内。我坚信,绝大多数人都渴望真诚友善,都向往“温良恭俭让、仁义礼智信”的传统美德。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、历史悠久的国度,“仁爱”思想根深蒂固。
只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表现形式会因时代、因区域而有所演变。可以说,雷锋精神也体现着“仁”的精神光芒。所以,中国孕育了雷锋精神,中国也需要雷锋精神,雷锋精神也不会消失。
雷锋精神,永不过时,永不消逝,必将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齐光。

用户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