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上海银保监局对多家信用卡中心进行了行政处罚,处罚金额数十万元不等,多触及到了一个理由——未遵守总授信额度管理制度,而且时间集中于2015-2018年之间。这个“总授信额度”是怎么回事?从字面上来分析,“总授信额度”是很容易理解,就是发卡银行针对个人的综合信息进行评估后给予的最高信用额度。
信用卡作为针对个人小额消费信贷产品,发卡银行会为每张信用卡授予一个信用额度,也就是允许持卡人可以使用的最高金额。
由于信用卡是无抵押、无担保的信贷产品,其授信的核心是参考个人信用记录,同时需要参考包括性别、年龄、工作、收入、资产等诸多因素,然而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差异,银行对每个人的评估结果也会不同的,因此给予的授信额度也不尽相同了。
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发展,2018年信用卡发卡量接近10亿张,流通卡量接近7亿张,授信总额接近15.8万亿元。由于信用卡产品的特性,其针对的客户群体是有限的。
尽管发卡银行难以统计这部分数据,但是信用卡用户高度叠加是不争的事实,也就造成多家发卡银行对单一用户的多头授信成为普遍现象。信用卡风险陡然增加,2019年第一季度的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经逼近了800亿元,而2018年第三季度已经触碰到880亿元,这个数是否能够成为逾期总额的“天花板”尚难预测。
搜索一下“总授信额度”,可以读到很多传授如何提额的帖子、文章,也有一些人在信用卡论坛中喜欢炫耀自己所持的信用卡总量、总额度,从实际情况来看,信用卡的多头授信让很多持卡人的额度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范围,如果这些持卡人能够把握正确的用卡观还好,一旦这些人不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用卡观,就会深陷卡债旋涡。
我们接触到大量的咨询者,就是因为过度使用信用卡让自己落入了“卡奴”的泥沼。这些人通过套现等违规方式套取信用卡资金用于各种投资,平台爆雷导致投资失败陷入卡债泥沼后,又开始抱怨银行盲目发卡、过度授信,而很少有人反思自己缺乏正确的用卡观,违规或过度使用信用卡。信用卡本就应该是生活的帮手,而不能成为生活的枷锁,建立良好的用卡观是使用好信用卡的基础。
目前发卡银行压力剧增,由于信用卡目标人群的高度重叠,优质客户群体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,要想在优质目标人群中寻找“小白”用户是难上加难,因此势必要在现有的他行客户群体中挖掘新的用户,而“额度”就成为吸引用户的一种手段。
同时为了保住自己的用户不会被他行撬走,还要通过提升额度来挽留用户。“信用卡额度”似乎成了发卡银行争夺用户和挽留用户的“杀手锏”,但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信用卡风险的提升。
近几年发卡银行针对大量的风险账户进行了降额、封卡等风险防范措施,应该说“总授信额度”管理制度不仅应该严格执行,而且还需要加强,对制度内容还要量化,比如在所持银行的家数上实施总量控制;其次不要再以额度作为挽留客户的条件,根据用卡情况结合信用状况进行额度提升;对多家银行信用卡的用户,参考授信总额的情况谨慎批卡,避免或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等。
但是,换一个角度来看,依据“总授信额度”对银行进行处罚还是值得商榷的,从包括2014年和前不久的几起银行被处罚的情况来看,感觉是源自一些逾期用户向有关管理机构进行了投诉后的结果。
然而从实际情况,很多卡民都在一味追求高额度信用卡,甚至对相关的财力证明使用造假手段以获得高额度信用卡,另一方面,一旦陷入卡债危机后,又抱怨发卡银行在授信方面存在着瑕疵。曾有卡奴向我咨询时,就把责任推到了银行给他过多额度,才造成他过度用卡后无力偿还的结果,并表示如果再过度催收就要“走向极端”。
也确实有人因信用卡非法套现投资失败选择走上绝路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,但因此把罪归于信用卡也是一种偏颇的想法,建立合理消费适度用卡的理念才是“王道”。
用户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