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个小同学问我,说最近在找工作,学的是会计学专业,所以想从事财会业务,但是很多找工作app上打着金融公司的名号,把你招进去却只叫你卖pos机,这些公司到底是干嘛的呢?总感觉像是传销的赶脚?
明人不说暗话,我就是做这行的
说专业点POS支付行业,说难听点就是一卖POS机的
业内人回答,替你解答
并非传销,销售而已,公司招员工去推广,推销POS机就是这么简单
甚至有不少公司给出高工资,加提成,加分润,但是最终公司是不会亏的
每激活一台POS机都有一笔奖励金,业内简称“激活返现”
之后用户每笔刷卡,都能产生刷卡分润,主要收益就在这两方面产生
那么问题来了,要怎么才能大量出机器呢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招人,大量招人,以量取胜
在每天帮你们打打鸡血,洗洗脑,让你们拼命干活
实际上,没资源,刚人行,真的很难“出机器”
刚开始还好,随后每个月都有“业绩要求了”
毕竟公司不会养闲人,达不到业绩要求,不好意思
把你辞退后,你推广出去的机器分润,全部公司拿走了。
就这么简单,就是这样大量招人,走马观花一样的招人,一旦你达不到要求,立即下一个,就是这样不停的收割,收割,再收割的。
要是能稳定下去,那就还是靠自己的能力了,一旦做起来,有了能力,确实是收入可观的。但是前期的投入成本也大。特别是2019年是,步步维艰
对于支付行业来说,2019年,无疑是最难熬的一年
备付金、现金贷通道、灰色业务····
在监管步步收紧之下,行业失去了一系列盈利利器,利润骤降到过去的10%
从业者离职、转行机构、缩减开支、减薪、裁员。活下去,成了绝大多数支付玩家的唯一目标
从最开始的人人都想挤进来,到如今的生存困难,支付行业似乎走完了一个生命周期
支付如此,P2P如此,现金贷更是如此
金融行业似乎难逃“一放就乱,一管就死”的魔咒·····
01 冬眠
在2019年下半年的高层规划会上,一家支付公司的业务副总丁琪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字:“活着”这家支付公司曾是武汉极强至极科技的合伙伙伴,也可以说是上家,毕竟是有支付牌照的
“现在公司的利润只剩下10%,我们只能简单维持生计,必须把能耗降到最低,熬过寒冬。”丁琪摆出了一系列的业务数据,最终得出的应对策略是:缩减开支,裁员,并发展一些新的业务线
在年底之前,公司要裁掉一半的员工,1000多人,只能保留不到200人
原来三层的办公室,只保留一层,其余两层退租或转租。为了缩减开支,丁琪甚至要求把租来的绿植,全部退
“我们不能完全清退业务,因为这张牌照还有价值,我们要维持一个活着的状态,然后去市面上寻找牌照的买家。”丁琪称
他将这称为“冬眠”

进入冬眠状态的支付公司,越来越多
张谭已在支付公司工作了三年,但从未像现在这么焦虑
他刚刚被调岗,面对新的职位不知所措
从年初开始,公司就频繁进行内部调整,他的很多同事被调岗,甚至减薪50%
业务三月一变,成为支付行业的常态
“行业变数太大,监管一步步收紧,不得不随时调整方向
”张谭称,员工们更如行业的一叶扁舟,随波逐流,找不到业务的重点和方向
除了内部调整,很多支付公司都在缩减开支,批量裁员
“以前我们分公司的培训大会都去三亚,现在都在本地会议室凑合一下”
一位支付公司员工透露
大量的从业者主动选择离开。“行业至少失去了30%的从业者”张谭透露。
9月,有媒体报道称,天下支付已发布余额清算通知,此举是为其支付业务退出工作做铺垫
一位知情人士坦言,“天下支付已经出售了部分电脑等办公设备”
“整个行业缩水了90%以上,大家都等着把牌照卖掉变现”丁琪称。
隆冬已至,只能冬眠
02 步步维艰
而曾经的支付行业,绝对是黄金行业
这个行业走过了初春和盛夏,曾有过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国内首家第三方支付平台“首易信”成立,开启了中国的支付时代
随后几年内,两大巨头的支付业务相继问世,行业迎来了第一次爆发
公开资料显示,2009年,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5766亿元,与支付相关的企业超过300家
“一家支付公司,当时每年的盈利轻易上亿”
丁琪记得,当时可以赚钱的业务很多,方式和手法千奇百怪,切下了不少银行的蛋糕
直到2015年,支付行业迎来了历史最高峰。
这是因为,中国的金融科技崛起了
P2P、消费金融、现金贷等金融的线上业务,都离不开支付
有人说,中国的金融科技之所以能掀起巨大的金融创新风暴,离不开支付行业这片成熟而肥沃的土壤

2015年,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,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31万亿元
为了迎接这一风潮,丁琪在当年成立了两个业务部门,“一个负责理财,一个负责借贷”
而这两个部门的表现极为突出,“一年给公司带来了50%的利润”
在年会上,两个部门都获得了优秀团队奖,“每个人的奖金都是几万元”
但行业的红利和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,2017年,监管来了,并被称为“最严监管”
监管对支付行业切下的第一刀,是“备付金”
什么是备付金?它是指支付账户在交易过程中,由于时间差而产生的资金沉淀
比如,支付机构进来了1个亿,但客户不需要马上转走,这1个亿的资金就可以产生利息
“对小的支付公司来说,备付金产生的收入,起码占50%左右。”丁琪称
紧接着,黑灰色业务也被砍断
2019年3月,监管“85号文”件指支付黑灰产业务,比如赌博、洗钱,等等
“这些利润,占了支付公司利润的30%以上。”丁琪称
前两个核心的赚钱利器加起来,利润已占了支付行业总利润的80%
而最后一头“现金奶牛”,就是现金贷
在现金贷火热的时代,不少支付机构赚得盆满钵满
“以前量大的时候,我们一年能有上万亿元流水,利润在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之间,也就是5到10亿元”一位支付机构的现金贷业务负责人透露
“来接我们支付通道的现金贷公司,都排成长队,我们还得挑着合作”丁琪称
今年“3·15”之后,现金贷受到持续严打,迫于压力,支付机构在年中相继砍断现金贷通道业务,包括行业公认的“现金贷支付头部玩家”富友支付
“支付行业和金融科技早就形成了共生关系了
金融科技不行了之后,支付行业也难再维持,丁琪称,这就是“唇亡齿寒”
03 艰难突围
尽管如此,支付行业也要活下去,它们开始寻找出路
在赚快钱太容易的时候,又苦又累的B端业务,曾被支付公司忽略
《第三方B端支付市场专题报告》显示,国内各类市场商户超过1亿户,其中个体商户超过了7000万户
B端业务市场巨大,确实还有一定空间
目前来说,B端主要有两类业务模式
一类是to小B,以线下的POS机收单为主
“现在,一台POS机的成本就要80到120元”支付机构从业者秦明介绍
在厂家到代理层层盘剥之下,“到支付公司,一台机器大概有5元的利润”,秦明称
“目前,线下收单业务就是维持,我们亏钱卖POS机,靠的都是流水利润”秦明表示
因为利润实在微薄,支付机构不得不经营一些擦边球业务
大部分支付机构出售的POS机,都被用户用于信用卡套现,这个比例甚至曾超过80%
但套现利润也很少,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之间
“套现可以保证支付机构不饿死,不做基本就是一直亏损,多一半的支付机构都面临这样的情况。”秦明表示
而另一类是to大B,给企业支付提供解决方案
譬如,宝付就针对互金、保险等领域提供行业方案服务
“这个量也很大,一家大型的金融企业一天的流水就能上亿”
B端支付领域的一位业务负责人张瑞表示
这个模式虽然不错,但是也面临行业门槛和垄断问题
“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壁垒,必须了解这个行业的资金流动规律,冒然进入就是死”
丁琪称,他们曾经尝试过供应链金融,踩了无数的坑,最后以亏本收场
在早期,很多支付公司就着力B端,在很多行业形成了垄断
比如,航空领域有易宝支付
为了拓展新的商户,支付公司“只能一家家啃”
“每个合作都相当于是一个项目,一个项目谈下来,有时需要半年的时间”
张瑞坦言,当然,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
总体来说,B端业务就是又苦又累,又不怎么赚钱
因此,不少玩家把眼光放在了海外,试图做跨境支付
2013年,监管正式批准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跨境支付市场
某支付机构高层罗严透露,他所在的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有跨境业务
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8年,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。有媒体预测,到2020年,跨境支付行业的规模将超过万亿
但目前,大部分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都是按照银行的手续费收费,费率上,一分不赚
那么,跨境支付主要靠什么赚钱?
“汇率”罗严称
“币种之间汇率的空间很大,特别是小币种”罗严表示。比如说,印度卢比
如果一家支付机构的跨境业务每天的流水是1亿元,而印度卢比的浮动空间是0.0001,支付机构就可以赚1万
现在跨境支付的市场刚刚觉醒,尚在培育期,谁能最终杀出,局势还不明朗
“要么不赚钱,要么太难做。”丁琪称,现在支付行业的出路并不多,也容不下这么多玩家
就算是冬眠期,可能也会出现“路有冻死骨”的惨状
金融行业似乎总是走不出一个怪圈:发展的时候一涌而上,乱象频发,倒逼监管出手,一夜归零
不止支付行业,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都进入了隆冬
但不可否认,支付行业在中国金融历史上,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:中国成为了最早进入“无现金社会”的国家,并掀起了金融科技的创新浪潮。
冬天来了,但下一个春天,或许并不遥远·····
用户评论